阿里山薊 | |||||||||||||||||||||
|
‧中文名稱: |
阿里山薊 更多阿里山薊 |
‧英文名稱: | Arisanense Thistle |
‧學名: |
Cirsium arisanense
Kitamura Cirsium arisanense Kitam. f. purpurescens Kitam.(紫花阿里山薊)(產於海拔 2,300~2,700 公尺處) |
‧科名: |
菊科(Compositae)薊屬(Cirsium) |
‧別名: |
阿里山薊,雞鵤刺 |
‧原產地: | 台灣固有植物,產於海拔 2,300~2,700 公尺的山顛。 |
‧分布: | 分佈於台灣中央山脈海拔 2,000~2,700 公尺間向陽草原、路旁。 |
‧用途: | 1.食用:主根及嫩根莖及花下麟片可食用。根具香味可食用一如牛蒡,採掘之時先以鐮刀斷其植株,再沿著軸根慢慢往下挖掘,相當費功夫,食用之前先洗淨根部的泥土,再以鋼刷輕輕刷掉根的外皮即可炒食。2.蜜源植物:是常見且很好的蜜源植物,可吸引大量的蝴蝶及昆蟲優遊其間吸食花蜜。3.藥用:性味:全草或根:甘、涼。效用:全草或根:具有涼血、止血方面的藥效,其莖、葉及根以水煎服,能治火傷消腫,對火燙傷也具有消炎作用。主根可入藥,可作為涼血及止血藥,主治吐血、血尿、外傷出血及瘡毒癰腫等。莖葉可治胃疾。 |
‧莖: | 宿根性多年草本,株高 50~100 公分,莖直立,花期時多分枝,具縱條紋,密生細毛。 |
‧葉: |
根生葉叢生,披針形,長 15~30 公分分,寬 3~5 公分,基部漸狹延伸成羽狀柄,先端見尖成銳尖形,葉緣羽裂狀,裂片 6~9 枚,裂片大小不一,三角狀銳尖形或披針形銳尖,長 5~12 公分,上面多毛而漸無毛;莖生葉互生,漸上愈小,披針形,基部擴大,耳狀抱莖,先端漸尖銳形,葉緣羽裂狀針刺,長 0.6~1.2 公分。 |
‧花: |
頭狀花序,單生一或 2~3 朵叢生頂生或腋生,具短梗,略彎垂,徑 2.5~3.5 公分。總苞鐘狀,長 1.5~2 公分,寬 2~3 公分,苞片 6 列,基部癒合,線狀披針形至長橢圓狀披針形;花冠黃色,花筒管狀,長 1.2~1.6 公分,先端 5 裂,裂瓣線形;雄蕊之花藥 5 枚聯合,褐色;花柱較花筒長,柱頭淡黃色。花期 5~9 月。 |
‧果實: | 瘦果長橢圓狀扁平形,長約 0.25 公分,具 4 條不明顯肋線,冠毛棕色,長約 0.12 公分。果期 7~10 月。 |
‧特性: |
草本,莖直立,高 0.5~1 公尺,具深槽,被短細毛。根生葉長 15~30 公分,披針形,葉尖銳尖形,葉基下延形,葉緣羽狀淺裂,裂片長 0.5~1.5 公分,8~9 片,上下表面被短毛或無毛;莖生葉小型,披針形,葉尖銳尖,葉基耳狀抱莖,羽狀淺裂,葉緣具 0.5~1.2 公分的刺。頭狀花序單生,或 2~3 叢生,花序軸長 2.5~3.5 公分;總苞長 1.5~2 公分,寬 2~3 公分,鐘形;總苞片 6 輪,外層總苞片較短,線狀披針形至橢圓狀披針形;小花皆為筒狀花,花冠長 1.2~1.6 公分,白色,裂片較花冠筒短。果實為瘦果,長約 0.25 公分,長橢圓形,扁平,不明顯 4 稜。花期 5~9 月。果期 7~10 月。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539029020
阿里山薊 |
‧拍攝地點: |
花蓮縣秀林鄉合歡山路旁(10807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