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薷 | ||||||||||
|
‧中文名稱: |
香薷 |
‧英文名稱: |
Crested Latesummer Mint |
‧學名: |
Elsholtzia ciliata (Thunb.)
Hylander Sideritis ciliata Thunb. |
‧科名: |
唇形花科(Labiatae)香薷屬(Elsholtzia) |
‧別名: |
香薷(植物名實圖考,引名醫別錄),水芳花、山蘇子(黑龍江、吉林、河北、山西),青龍刀香薷(黑龍江),荊芥、小荊芥、拉拉香、小葉蘇子(遼寧)、蜜蜂草、水荊芥、臭香麻、真荊芥(河北),臭荊芥(遼寧、甘肅華池、河北),荊芥(甘肅成縣),邊枝花(浙江),酒餅葉(廣西陽蒴),排香草(廣西),山蘇子、香草、蜜蜂草(福建福州),野紫蘇(四川灌縣),魚香草(四川南川),香茹草、德昌香薷(四川),螞蝗痧(雲南文山),野芝麻(雲南鎮雄),野芭子(雲南保山),半邊蘇、野香薷、野魚香、野蘇 |
‧原產地: |
中國大陸除新疆、青海外幾產全國各地;生於路旁、山坡、荒地、林內、河岸,海拔達 3,400 公尺米。蘇聯西伯利亞,蒙古,朝鮮,日本,印度,中南半島也有分佈,歐洲及北美也有引入。 |
‧分佈: | 台灣中、北部及低海拔山區。 |
‧用途: |
1. 藥用:全草入藥,治急性腸胃炎、腹痛吐瀉、夏秋陽暑、頭痛發熱、惡寒無汗、霍亂、水腫、鼻衄、口臭等症。性味:全草:辛、微溫。效用:全草:袪風,發汗,解暑,利尿。治急性吐瀉,感冒發熱,惡寒無汗,中暑,胸悶,口臭,小便不利,並可解食魚中毒。2.嫩葉可餵豬。 |
‧莖: | 直立草本,高 30~50 公分,具密集的鬚根。莖通常自中部以上分枝,鈍四稜形,具槽,無毛或被疏柔毛,常呈麥稈黃色,老時變紫褐色。 |
‧葉: |
葉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 3~9 公分,寬 1~4 公分,先端漸尖,基部楔狀下延成狹翅,邊緣具鋸齒,上面綠色,疏被小硬毛,下面淡綠色,主沿脈上疏被小硬毛,餘部散佈松脂狀腺點,側脈約 6~7 對,與中肋兩面稍明顯;葉柄長 0.5~3.5 公分,背平腹凸,邊緣具狹翅,疏被小硬毛。 |
‧花: |
穗狀花序長 2~7 公分,寬達 1.3 公分,偏向一側,由多花的輪繖花序組成;苞片寬卵圓形或扁圓形,長寬約 0.4 公分,先端具芒狀突尖,尖頭長達 0.2 公分,多半退色,外面近無毛,疏布松脂狀腺點,內面無毛,邊緣具緣毛;花梗纖細,長 0.12 公分,近無毛,序軸密被白色短柔毛。花萼鐘形,長約 0.15 公分,外面被疏柔毛,疏生腺點,內面無毛,萼齒5,三角形,前 2 齒較長,先端具針狀尖頭,邊緣具緣毛。花冠淡紫色,約爲花萼長之 3 倍,外面被柔毛,上部夾生有稀疏腺點,喉部被疏柔毛,冠筒自基部向上漸寬,至喉部寬約 0.12 公分,冠簷二唇形,上唇直立,先端微缺,下唇開展,3 裂,中裂片半圓形,側裂片弧形,較中裂片短。雄蕊 4,前對較長,外伸,花絲無毛,花藥紫黑色。花柱內藏,先端 2 淺裂。花期 7~10 月。 |
‧果實: | 小堅果長圓形,長約 0.1 公分,棕黃色,光滑。果期 10 月至翌年 1 月。 |
‧特性: |
草本,高可達 150 公分,莖直立,方形,四稜呈鈍形,被柔毛。單葉,對生,具葉柄,葉柄長 0.8~2 公分,被柔毛;葉片長 2~9 公分,寬 1~4 公分,先端漸尖,基部楔狀下延成狹翅,邊緣具鋸齒,上面綠色,疏被小硬毛,下面淡綠色,主沿脈上疏被小硬毛,餘部散佈松脂狀腺點,側脈約 6~7 對,與中肋兩面稍明顯;葉柄長 0.5~3.5 公分,背平腹凸,邊緣具狹翅,疏被小硬毛。花序為垂繖花序,呈頂生緊密總狀排列,長約 6 公分;苞片長 0.5~0.6 公分,寬 0.3~0.4 公分,闊卵形或心形;花梗長約 0.2 公分,光滑;花萼長 0.2~0.3 公分,筒形,被細毛,5 齒裂,齒裂片約等長,線狀三角形;花冠長 0.4~0.5 公分,筒行,邊緣被柔毛,下唇闊卵形,上唇 3 裂,裂片卵形,中裂片比 2 側裂片大;雄蕊 4 枚,挺出;花藥 2 室;柱頭 2 裂。果實為小堅果狀,長約 0.06 公分,倒卵圓體形,尖端圓形,平滑。花期 3~8 月。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523010010
香薷 |
‧拍攝地點: | 江西省婺源石城(1041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