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藍 | |||||||||||||||||||||
|
‧中文名稱: |
馬藍 更多馬藍 |
‧英文名稱: | Common Conehead |
‧學名: |
Strobilanthes
cusia (Nees) Kuntze 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emek. |
‧科名: | 爵床科(Acanthaceae)馬藍屬(Strobilanthes) |
‧別名: | 馬藍(古籍,中國高等植物圖鑑,臺灣植物誌)、山藍,板藍(海南植物誌),大青、大菁、山青、山菁、大青葉、山一籠雞、板藍根、南板藍、藍靛葉,葴『爾雅』,大藍『傳信方』,青藍『履巉岩』,板藍『綱目』、南板藍根 |
‧原產地: | 中國大陸產於廣東、海南、香港、廣西、雲南、貴州、四川、福建、浙江等省區及臺灣。常生於潮濕地方。孟加拉國、印度東北部、緬甸、喜馬拉雅等地至中南半島均有分佈。 |
‧分佈: | 台灣北部至中部郊野至低中海拔山區森林中。馬藍於清朝時引進台灣栽植,為聞名全台三峽藍染的主要原料,台北郊山最為常見。 |
‧用途: | 1.蝴蝶幼蟲食草:台灣馬藍為枯葉蝶、黑擬蛺蝶、眼紋擬蛺蝶……等,多種蝶類幼蟲的食草。2.提製藍色染料:馬藍能製作藍色染料。本種的葉含藍靛染料,在合成染料發明以前,我國中部、南部和西南部都栽培利用。因適應性強,現在上述地區多已還歸野生。3.藥用:性味:根:苦、寒,有小毒。效用:全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清肝瀉火。治溫病熱毒斑疹,血熱吐血,衄血,咯血,肝熱驚癇,肝火犯肺咳嗽,咽喉腫痛,丹毒,痄腮,瘡腫,抗病毒,蛇蟲咬傷。根、葉入藥,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可預防流腦、流感,治中暑、腮腺炎、腫毒、毒蛇咬傷、菌痢、急性腸炎、咽喉炎、口腔炎、扁桃體炎、肝炎、丹毒。 |
‧莖: |
亞灌木,高可達 100 公分,莖圓柱形或具 4 稜,幼枝被褐色短柔毛。 |
‧葉: |
葉為單葉,對生,具短柄,葉柄長 1~3 公分;葉片長 10~20 公分,寬 3~8 公分,肉瞙質,到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葉基楔形,葉尖鋭形或漸尖型,葉緣為波狀鋸齒緣,上表面光滑,幼時下表面中肋及葉脈上疏被褐色短柔毛,葉脈 5~6 對。 |
‧花: |
花序為穗狀花序,腋生,花軸長可達 15 公分;花無梗;苞片長 2~3 公分,葉狀,匙形或倒披針形,早落性;花萼裂至基部,裂片大小不等,後裂片長約 2 公分,披針形,其他裂片長約 1.5 公分,線形,光滑;花冠長可達 5 公分,淺紫色,被毛;花絲光滑,較長者可達 1 公分;子房長橢圓形,先端被腺毛。花期 9 月至 1 1 月。 |
‧果實: | 果實為蒴果,長約 2.5 公分,光滑;種子卵形,長 0.35 公分。 |
‧特性: |
草本,多年生一次性結實,莖直立或基部外傾。稍木質化,高約 1 公尺,通常成對分枝,幼嫩部分和花序均被鏽色、鱗片狀毛,葉柔軟,紙質,橢圓形或卵形,長 10~20(~25) 公分,寬 4~9 公分,頂端短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稍粗的鋸齒,兩面無毛,乾時黑色;側脈每邊約 8 條,兩面均凸起;葉柄長 1.5~2 公分。穗狀花序直立,長 10~30 公分;苞片對生,長 1.5~2.5 公分。蒴果長 2~2.2 公分,無毛;種子卵形,長 0.35 公分。花期 11 月。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527034020
馬藍 |
‧拍攝地點: | 中寮鄉百草谷(1100418);福山植物園(11005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