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鞭蘭 | |||||||||||||||||||||
|
‧中文名稱: |
馬鞭蘭 更多馬鞭蘭 |
‧英文名稱: | Appendiculate Cremastra |
‧學名: |
Cremastra
appendiculata
(D. Don) Makino Aplectrum appendiculata (D. Don) F. Maek Cremastra appendiculata (D. Don) Makino var. triloba (Hayata) S. S. Ying Cremastra triloba Hayata Cymbidium appendiculata D. Don Cymbidium appendiculatum D. Don |
‧科名: | 蘭科(Orchidaceae)馬鞭蘭屬(Cremastra ) |
‧別名: | 馬鞭蘭,杜鵑蘭 |
‧原產地: | 中國大陸產於山西南部(介休、夏縣)、陝西南部、甘肅南部、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廬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北部(乳源)、四川、貴州、雲南西南部至東南部(鳳慶、西疇)和西藏。生於林下濕地或溝邊濕地上,海拔 500~2,900 公尺。尼泊爾、不丹、錫金、印度、越南、泰國和日本也有分佈。 |
‧分佈: | 台灣產在海拔 1,000~2,000 公尺的林內。 |
‧用途: | 1.尚未開發利用。 |
‧莖: | 假鱗莖卵球形或近球形,長 1.5~3 公分,直徑 1~3 公分,密接,有關節,外被撕裂成纖維狀的殘存鞘,頂生 1~2 片葉。 |
‧葉: |
葉通常 1 枚,生於假鱗莖頂端,狹橢圓形、近橢圓形或倒披針狀狹橢圓形,長 18~34 公分,寬 5~8 公分,先端漸尖,基部收狹,近楔形;葉柄長 7~17 公分,下半部常為殘存的鞘所包蔽,葉面上常具白色或黃色圓斑。 |
‧花: |
花葶從假鱗莖上部節上發出,近直立,長 27~70 公分;總狀花序長 (5~)10~25 公分,具 5~22 朵花;花苞片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 (0.3~)0. 5~1.2公分;花梗和子房 (0.3~) 0.5~0.9 公分;花常偏花序一側,多少下垂,不完全開放,有香氣,狹鍾形,淡紫褐色;萼片倒披針形,從中部向基部驟然收狹而成近狹線形,全長 2~3 公分,上部寬 0.35~0.5公分,先端急尖或漸尖;側萼片略斜歪;花瓣倒披針形或狹披針形,向基部收狹成狹線形,長 1.8~2.6 公分,上部寬 0.3~0.35公分,先端漸尖;唇瓣與花瓣近等長,線形,上部 1/4 處 3 裂;側裂片近線形,長 0.4~0.5公分,寬約 0.1公分;中裂片卵形至狹長圓形,長 0.6~0.8公分,寬 0.3~0.5公分,基部在兩枚側裂片之間具 1 枚肉質突起;肉質突起大小變化甚大,上面有時有疣狀小突起;蕊柱細長,長 1.8~2.5公分,頂端略擴大,腹面有時有很狹的翅。 |
‧果實: | 蒴果近橢圓形,下垂,長 2.5~3 公分,寬 1~1.3 公分。花期 3~5 月,果期 7~9 月。 |
‧特性: |
地生蘭,假球莖長 1.5~2 公分,徑 1.5~2 公分,圓球形,直立,具 2 節,節上被膜質鱗片,頂生 1~2 片葉。葉通常單生,具柄,柄長 10~15 公分;葉片長 20~40 公分,寬 4~6 公分,長橢圓形,葉基楔形,葉尖銳形,從球莖的頂端長出,葉緣為全緣或呈微波狀,具 3 條主脈,稍褶疊,葉面上常具白色或黃色圓斑。花序為總狀花序,長 7~15 公分,具 8~15 朵花,花序軸長 20~40 公分,直立;苞片長 0.7~1 公分,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花萼長 3~3.5 公分,寬 0.4~0.5 公分,線狀披針形,側萼片微歪斜;花瓣和花萼相似,表面散佈紫色斑點;唇瓣長約 3.5 公分,線狀披針形,先端具 3 裂片,側裂片長約 0.5 公分,線形,中裂片長 0.8~1 公分,三角形至卵形,全緣,唇盤具一舌狀肉突;蕊柱前端略膨大具翼,無足;花粉塊 4,臘質,具柄及粘盤。果實為蒴果,長約 4 公分,長柱狀。花期 3~5 月。果期 7~9 月。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642035010
馬鞭蘭 |
‧拍攝地點: | 南投縣翠峰(1060522-1060724-實);杉林溪(1070111);梅峰農場(10705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