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莢迷 | |||||||||||||||||||||
|
‧中文名稱: |
高山莢蒾 更多高山莢蒾 |
‧英文名稱: | Mountain Viburnum |
‧學名: |
Viburnum propinquum Hemsl. |
‧科名: |
忍冬科(Caprifoliaceae)莢蒾屬(Viburnum) |
‧別名: |
高山莢蒾,球核莢蒾(中國高等植物圖鑑),興山繡球(中國樹木分類學),興山莢蒾(拉漢種子植物名稱),球果莢蒾,水馬蹄,臭樹 |
‧原產地: | 中國大陸、菲律賓、馬來西亞及台灣,中國大陸產於陝西西南部、甘肅南部、浙江南部、江西北部、福建北部、臺灣、湖北西部、湖南西北部和西南部、廣東北部、廣西東北部至西北部、四川東北部至東南部、貴州及雲南東北部。生於山谷林中或灌叢中,海拔 500~1,300 公尺。 |
‧分佈: | 台灣生長於北部及中部中至高海拔約 1,500~2,700 公尺的山地,南湖大山、觀霧、武陵、青山、巒大山、翠峰、新人崗及能高山有採集記錄。 |
‧用途: | 1.藥用:性味:根皮、葉、全株:苦、澀、溫。效用:根:止血,消腫止血,接骨續筋。治風濕關節痛,骨折,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
‧莖: | 常綠灌木,高達 2 公尺,全體無毛;當年小枝紅褐色,光亮,具凸起的小皮孔,二年生小枝變灰色。 |
‧葉: |
幼葉帶紫色,成長後革質,卵形至卵狀披針形或橢圓形至橢圓狀矩圓形,長 4~9 (~11) 公分,頂端漸尖,基部狹窄至近圓形,兩側稍不對稱,邊緣通常疏生淺鋸齒,基部以上兩側各有 1~2 枚腺體,具離基三出脈,脈延伸至葉中部或中部以上,近緣前互相網結,有時脈腋有集聚簇狀毛,中脈和側脈(有時連同小脈)上面凹陷,下面凸起;葉柄纖細,長 1~2 公分。 |
‧花: |
聚繖花序直徑 4~5 公分,果時可達 7 公分,總花梗纖細,長 1.5~2.5 (~4) 公分,第一級輻射枝通常 7 條,花生於第三級輻射枝上,有細花梗;萼筒長約 0.06 公分,萼齒寬三角狀卵形,頂鈍,長約 0.04 公分;花冠綠白色,輻狀,直徑約 0.4 公分,內面基部被長毛,裂片寬卵形,頂端圓形,長約 0.1 公分,約與筒等長;雄蕊常稍高出花冠,花藥近圓形。花期 4~6 月。 |
‧果實: | 果實藍黑色,有光澤,近圓形或卵圓形,長 (0.3~)0.5~0.6公分,直徑 0.35~0.4 公分;核有 1 條極細的淺腹溝或無溝。果期 7~10 月。 |
‧特性: |
常綠灌木,樹高 2 公尺左右,具有多數分枝,小枝條多為暗紅色或紅褐色,光滑無毛。葉卵形,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卵形,長 5~7 公分,寬 2.5~3 公分,先端銳尖,基部鈍或圓,革質,疏鋸齒緣,很顯著的三出脈,表面光滑無毛,背面三條主脈相交處有鬚毛。葉柄長 1~2 公分,帶紫紅色色澤,光滑無毛。花小,白色或稍帶有綠色,徑 0.4~0.45 公分,呈頂生繖形狀繖房花序,徑 6~8 公分;花萼筒長 0.1~0.15 公分,先端裂片 5 枚,裂片三角形,長 0.05 公分。花冠長鐘形,長 0.4~0.45 公分,不十分張開,先端有裂片 5 枚,裂片卵形,長 0.08~0.1 公分;雄蕊 5 枚,花藥挺出。果實為卵狀球形,長 0.4~0.5 公分,寬 0.4~0.45 公分,內果皮薄,有一腹生溝紋;種子卵形。高山莢蒾除其生育地僅侷限高海拔山區外,全株光滑,幼枝紅色及核果圓球形,熟時呈黑藍色為本種最大特色。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534004090
高山莢迷 |
‧拍攝地點: | 南投縣翠峰三角山步道旁(1050730-1050924-1060522-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