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藿

鹿藿--嫩莖1.jpg
鹿藿
--嫩莖1
鹿藿4.jpg
鹿藿4
鹿藿-嫩莖.jpg
鹿藿-嫩莖
鹿藿9.jpg
鹿藿9
鹿藿-葉0.jpg
鹿藿
-0
鹿藿-葉3.jpg
鹿藿-3
鹿藿-葉02.jpg
鹿藿-02
鹿藿--花苞6.jpg
鹿藿--花苞6
鹿藿--花苞4.jpg
鹿藿--花苞4
鹿藿--花苞3.jpg
鹿藿--花苞3
鹿藿-花0.jpg
鹿藿-0
鹿藿-青實3.jpg
鹿藿-青實3
鹿藿-青實1.jpg
鹿藿-青實1
鹿藿-青實5.jpg
鹿藿-青實5
鹿藿1.jpg
鹿藿1
鹿藿-豆莢0.jpg
鹿藿-豆莢0
鹿藿-豆莢2.jpg
鹿藿-豆莢2
鹿藿-豆實0.jpg
鹿藿-豆實0
鹿藿-豆實5.jpg
鹿藿-豆實5
鹿藿-豆實8.jpg
鹿藿-豆實8
鹿藿-豆實11.jpg
鹿藿-豆實11

中文名稱:

鹿藿                                                      更多鹿藿
英文名稱: Twining Rhynchosia,Rat's Eye Bean

學名:

Rhynchosia volubilis Lour.

科名:

豆科(Fabaceae)括根屬(Rhynchosia)

別名:

鹿藿(本草經),痰切豆,野雞肫花、鹿豆(《爾雅》郭璞注),荳豆、野綠豆(《綱目》),野黃豆(《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老鼠眼(《廣州植物志》),老鼠豆、野毛豆、門瘦、酒壺藤(《湖南藥物志》),鳥眼睛豆、括根、大葉野綠豆(《浙江天日山藥植志》)、Zyazyassa(排灣)
原產地 四川、浙江、江西、江蘇、安徽、廣西、福建、臺灣、湖南、湖北等地。
分佈: 台灣全境及澎湖、蘭嶼中低海拔之開闊原野。
用途: 藥用:性味:莖、葉:苦平。根:苦、平。效用:全草:涼血解毒,利尿消腫,殺蟲。治頭痛,腰痛,腹痛,產褥熱,癰腫,流注,癰腫瘡毒,跌打損傷,燙火傷;根:活血止痛,解毒,消積。治小兒疳積,經痛,癰腫
莖: 纏繞草本,莖蔓長,各部密被淡黃色柔毛。

葉:

3 出羽狀複;側生小葉斜闊卵形,或斜闊橢圓形,長 2-6 公分,闊 1.5~4.5 公分,先端短急尖,基部圓形;頂生小葉近於圓形,長 2.5~6 公分,闊 2.5~6.5 公分,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小葉紙質,上面疏被短柔毛,下面密被長柔毛和淡黃色透明腺點;托葉線狀披針形,不脫落。

花:

總狀花序腋生,有花 10 餘朵;花黃色,長 0.7 公分;花萼鍾狀,5 裂;花冠蝶形,龍骨瓣有長喙;雄蕊 10,2 體,花藥 1 室;子房上位,胚珠 2,花柱長,基部彎曲被毛,柱頭頭狀。花期 5~9 月。
實: 莢果短矩形,紅紫色,長約 1.5 公分,闊約 0.9 公分;有 1~2 顆黑色有光澤的種子。結果期 8~11月。

特性:

多年生纏繞草本,莖蔓長,各部密被淡黃色柔毛。3 出羽狀複;側生小葉斜闊卵形,或斜闊橢圓形,長 2~6 公分,闊 1.5~4.5 公分,先端短急尖,基部圓形;頂生小葉近於圓形,長 2.5~6 公分,闊 2.5~6.5 公分,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小葉紙質,上面疏被短柔毛,下面密被長柔毛和淡黃色透明腺點;托葉線狀披針形,不脫落。總狀花序腋生,有花 10 餘朵;花黃色,長 0.7 公分;花萼鍾狀,5 裂;花冠蝶形,龍骨瓣有長喙;雄蕊 10,2 體,花藥 1 室;子房上位,胚珠 2,花柱長,基部彎曲被毛,柱頭頭狀。莢果短矩形,紅紫色,長約 1.5 公分,闊約 0.9 公分;有 1-2 顆黑色有光澤的種子。花期 5~9 月。結果期 8~11月。

•更多資料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409101030 鹿藿
應紹舜 台灣木本植物彩色圖鑑 第二卷(增訂一版) 1.
鹿藿 p422 821215
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1) 96鹿藿 98 台北南天書局
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上冊 0897
鹿藿 p449 國立編譯館主編
中國植物誌 第 41 卷 334 頁  PDF 鹿藿
https://baike.baidu.com/item/鹿藿/24170390  鹿藿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鹿藿 92年10月263頁

•拍攝地點 后里鄉公館村尾社莊田邊烏葉竹竹叢中(951109)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