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 | |||||||||||||||||||||
|
•中文名稱: |
黃耆 |
•英文名稱: |
Milkvetch Huangchi,Inner Mongolian Milkvetch |
•學 名: |
Astragalus mongholicus Bunge(蒙古黃耆)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
•科 名: |
豆科(Leguminosea)黃耆屬(Astragalus) |
•別 稱: |
黃耆(本草經),膜莢黃耆(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 |
•原 產 地: |
分佈於俄羅斯和中國;在中國分佈於東北、華北及西北(甘肅、四川和西藏等),中國各地多有栽培。 |
•分 布: |
中國大陸產於東北、華北及西北。生於林緣、灌叢或疏林下,亦見於山坡草地或草甸中,全國各地多有栽培,為常用中藥材之一。 |
•用 途: |
1.藥用:性味:根:甘、溫。效用:根:補氣益表,利尿排毒,排膿,歛瘡生肌。治內傷勞倦,脾虛泄瀉,咳嗽,脫肛,吐血,便血,崩漏,自汗,盜汗,水腫血痹。黃耆以其根入藥,藥用歷史悠久。中國最早的《神農本草經》把黃耆列為“上品”。《藥性歌訣》雲:“黃耆入藥,為強壯劑,具有益正氣,壯脾胃,排膿止痛,活血醫危的功效。對表虛自汗、氣虛內傷、精神萎靡、四肢無力、脾虛泄瀉、體虛多汗、氣虛脫肛、子官脫垂、浮腫及癰疽等疾病療效顯著”。《名醫別錄》、《本草綱目》等古藥書均認為它有益氣補虛的作用。 |
•莖: |
多年生草本,高 50~100 公分。主根肥厚,木質,常分枝,灰白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細稜,被白色柔毛。 |
•葉: |
羽狀複葉有 13~27 片小葉,長 5~10 公分;葉柄長 0.5~1 公分;托葉離生,卵形,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 0.4~1.0 公分,下面被白色柔毛或近無毛;小葉橢圓形或長圓狀卵形,長 0.7~3.0 公分,寬 0.3~1.2 公分,先端鈍圓或微凹,具小尖頭或不明顯,基部圓形,上面綠色,近無毛,下面被伏貼白色柔毛。 |
•花: |
總狀花序稍密,有 10~20 朵花;總花梗與葉近等長或較長,至果期顯著伸長;苞片線狀披針形,長 0.2~0.5 公分,背面被白色柔毛;花梗長 0.3~0.4 公分,連同花序軸稍密被棕色或黑色柔毛;小苞片2;花萼鍾狀,長0.5~0.7公分,外面被白色或黑色柔毛,有時萼筒近於無毛,僅萼齒有毛,萼齒短,三角形至鑽形,長僅為萼筒的 1/4~1/5;花冠黃色或淡黃色,旗瓣倒卵形,長 1.2~2.0 公分,頂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較旗瓣稍短,瓣片長圓形,基部具短耳,瓣柄較瓣片長約 1.5 倍,龍骨瓣與翼瓣近等長,瓣片半卵形,瓣柄較瓣片稍長;子房有柄,被細柔毛。花期 6~8 月。 |
•果 實: |
莢果薄膜質,稍膨脹,半橢圓形,長 2.0~3.0 公分,寬 0.8~1.2 公分,頂端具刺尖,兩面被白色或黑色細短柔毛,果頸超出萼外;種子3~8顆。果期 7~9 月。 |
•特 性: |
多年生草本,高 50~100 公分。主根肥厚,木質,常分枝,灰白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細稜,被白色柔毛。羽狀複葉有 13~27 片小葉,長 5~10 公分;葉柄長 0.5~1 公分;托葉離生,卵形,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 0.4~1.0 公分,下面被白色柔毛或近無毛;小葉橢圓形或長圓狀卵形,長 0.7~3.0 公分,寬 0.3~1.2 公分,先端鈍圓或微凹,具小尖頭或不明顯,基部圓形,上面綠色,近無毛,下面被伏貼白色柔毛。總狀花序稍密,有 10~20 朵花;總花梗與葉近等長或較長,至果期顯著伸長;苞片線狀披針形,長 0.2~0.5 公分,背面被白色柔毛;花梗長 0.3~0.4 公分,連同花序軸稍密被棕色或黑色柔毛;小苞片2;花萼鍾狀,長0.5~0.7公分,外面被白色或黑色柔毛,有時萼筒近於無毛,僅萼齒有毛,萼齒短,三角形至鑽形,長僅為萼筒的 1/4~1/5;花冠黃色或淡黃色,旗瓣倒卵形,長 1.2~2.0 公分,頂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較旗瓣稍短,瓣片長圓形,基部具短耳,瓣柄較瓣片長約 1.5 倍,龍骨瓣與翼瓣近等長,瓣片半卵形,瓣柄較瓣片稍長;子房有柄,被細柔毛。莢果薄膜質,稍膨脹,半橢圓形,長 2.0~3.0 公分,寬 0.8~1.2 公分,頂端具刺尖,兩面被白色或黑色細短柔毛,果頸超出萼外;種子3~8顆。花期 6~8 月,果期 7~9 月。 |
•更多資料: |
中國植物誌
第 42(1) 卷 131 頁 PDF
黃耆 |
•拍攝地點: |
南投縣中寮鄉百草谷(11008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