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裙竹蓀 | |||||||||||||||||||||
|
‧中文名稱: | 黃裙竹蓀 更多黃裙竹蓀 |
‧英文名稱: | Basket Stnkhorn |
‧學名: | Dictyophora multicolor Berk. & Br. |
‧科名: | 鬼筆科(Phallaceae)竹蓀屬(Dictyophora) |
‧別名: | 黃裙竹蓀,雜色竹蓀、網紗菇 |
‧原產地: | 廣泛分布於日本、中國、北美及台灣。 |
‧分布: | 台灣全島低海拔竹林下或闊葉混合林下,但不及長裙竹蓀來得普遍。 |
‧用途: |
1. 黃裙竹蓀屬腐生菌,菌褶橙黃色具微毒不可食用。2.藥用:性味:子實體:甘、平。效用:子實體:清熱潤肺,止咳,補氣,活血,止痛治痢疾,慢性支氣管炎,減肥。 |
‧莖: | 子實體單生或散生,高
6~16.5 公分,徑 2~3
公分,圓柱形。菌柄表面海綿狀,白色或中空,粗
1.6~2.3
公分。子層托成鐘罩形,膜質,污黃褐色,表面皺紋摺,高
2.5~3 公分,寬 2~2.5
公分。有顯著的網格狀凹穴,橘黃色,內暗青褐色,粘性孢體,頂端平,中央有孔。 菌裙橙黃色至橘黃色,長 6.5~7.5 公分,直徑 2~5 公分,網眼多角形。孢子橢圓形,3.5~4.5μm×1.5~2μm。壁光滑,透明。子層托成鐘罩形,膜質,污黃褐色,表面有皺紋褶,具有惡臭味,常會吸引一些蠅類造訪,子層托內垂出黃色網膜如裙狀,菌褶橙黃色具微毒不可食用。 |
‧葉: | |
‧花: | |
‧果實: | |
‧特徵: | 黃裙竹蓀為鬼筆目(Phallales),鬼筆科(Phallaceae)竹蓀屬(Dictyophora)植物,主要分布於日本、中國、北美及台灣。台灣主要分布於全島低海拔竹林下或闊葉混合林下。鬼筆目在分類上屬於腹菌類,成熟的孢子是包埋在包被內,等子實體破裂後才會裸露散發出孢子,不同於傘菌類孢子成熟後裸露在空氣中飄散的形式,因此,有學者認為腹菌類是真菌中較進化的一群。鬼筆目在幼時呈卵蛋形,這種「神奇寶貝」蛋,從外觀上無法辨識其成熟度,而且孢托還未伸出時,也無法辨別身分,因此通常得耐心等待到最後,才知道裡面藏著什麼種類。黃裙竹蓀菌帽有顯著的網格狀凹穴,雪白色的圓柱狀菌柄,在菌柄頂端有一圍橙黃色的網狀裙,從菌蓋沿著往下鋪張開來,而「菌裙」是竹蓀在菌類分類時最重要的特徵之一。黃裙竹蓀的孢托(成熟子實體)一般為筆狀,且為海綿質,頂部具有鐘形子層托,像頂帽子,孢子黏液物為青綠色,覆蓋其上,還不時發出惡臭,因而吸引蠅類、蝸牛及螞蟻咬噬,所以我們看見的菌蓋多半為坑坑洞洞,當然,這也是它繁殖的策略之一。鬼筆科的菌類多半會發出惡臭,不過仍有些被當作高級食材來食用,如長裙竹蓀,菌裙和菌柄多與蘿蔔及排骨共煮成肉湯,味美鮮甜,黃裙竹蓀具有微毒無法食用,僅適於藥用性質。黃裙竹蓀為中至大型菇菌。幼菌為卵形,具包被,成熟時,包被開裂,首先伸出白色或稍帶淡黃色之海綿狀菌柄,而包被則殘留在菌柄基部形成菌托;菌柄上部為鐘形菌蓋,其表面具顯著網格及綠褐色黏性孢子,頂端具穿孔;最後由菌帽下方伸展開黃色至橙黃色菌裙,此豔麗之菌裙,為本菌與享有菇后之譽的食用菌─ 長裙竹蓀 Dictyophora indusiata (Vent. : Pers.) Fisch.(俗稱竹笙)最大區別所在(後者菌裙為白色)。本菌為單生至群生性之野生菇菌,常於菌裙展開後幾小時內凋殘或為蟲蛀食殆盡。春夏季時,中低海拔竹林地或闊葉林地上單生或群生。黃裙竹蓀圖片 黃裙竹蓀影片 |
‧更多資料: |
https://baike.baidu.com/item/黃裙竹蓀/1002148
黃裙竹蓀 |
‧拍攝地點: | 東勢林場森林浴步道旁(1061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