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蕨 | |||||||||||||||||||||
鹿角蕨0 | |||||||||||||||||||||
|
‧中文名稱: |
鹿角蕨 更多鹿角蕨 |
‧英文名稱: |
Elkhorn Fern,Stag's Horn Fern |
‧學名: |
Platycerium
bifurcatum (Cav.) C. Chr. Platycerium willinckii T. Moore 鹿角蕨 |
‧科名: | 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鹿角蕨屬(Platycerium) |
‧別名: |
鹿角槲 (中國植物紅皮書),糜角蕨、蝙蝠蕨、鹿角山草 |
‧原產地: |
產雲南西南部盈江縣那邦壩,海拔 210~950 公尺山地雨林中。緬甸、印度東北部、泰國和也有分佈。 |
‧分佈: | 被種植為園藝植物。 |
‧用途: | 觀賞。 |
‧莖: | 附生植物;根狀莖肉質,短而橫臥,密被鱗片;鱗片淡棕色或灰白色,中間深褐色,堅硬,線形,長 1.0 公分,寬 0.4 公分。 |
‧葉: |
葉 2 列,二型;基生不育葉 (腐殖葉) 宿存,厚革質,下部肉質,厚達 1 公分,上部薄,直立,無柄,貼生於樹幹上,長達 40 公分,長寬近相等,先端截形,不整齊,3~5 次叉裂,裂片近等長,圓鈍或尖頭,全緣,主脈兩面隆起,葉脈不明顯,兩面疏被星狀毛,初時綠色,不久枯萎,褐色。正常能育葉常成對生長,下垂,灰綠色,長 25~70 公分。分裂成不等大的 3 枚主裂片,基部楔形,下延,近無柄,內側裂片最大,多次分叉成狹裂片,中裂片較小,兩者都能育,外側裂片最小,不育,裂片全緣,通體被灰白色星狀毛,葉脈粗而突出。 |
‧花: |
|
‧果實: | 孢子囊散生於主裂片第一次分叉的凹缺處以下,不到基部,初時綠色,後變黃色;隔絲灰白色,星狀毛。孢子綠色。 |
‧特性: |
為附生形氣生植物,植株多呈懸垂性,附生於蛇木柱,樹幹等;根莖部位短而肥厚,基部可見黑褐色的鱗片,是附著他物生長的部位。葉有二型,不稔性假葉呈圓形或扇形,原為灰綠色隨生長漸變乾褐色,能包覆基部之附著物,另一葉片為有稔性,葉背能生長孢子囊群,懸垂性,形似鹿角,全葉披覆一層柔毛。葉背能生長孢子囊群,懸垂性,形似鹿角,全葉披覆一層柔毛。鹿角蕨屬約有 18 種,形狀似糜鹿角分歧狀,故稱其為糜角蕨或鹿角蕨。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160001610 鹿角蕨 |
‧拍攝地點: | 台中科學博物館植物園(990222~991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