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葉山螞蝗

腎葉山螞蝗00.JPG
腎葉山螞蝗00
腎葉山螞蝗01.JPG
腎葉山螞蝗01
腎葉山螞蝗02.JPG
腎葉山螞蝗02
腎葉山螞蝗03.JPG
腎葉山螞蝗03
腎葉山螞蝗-葉00.JPG
腎葉山螞蝗-葉00
腎葉山螞蝗-葉01.JPG
腎葉山螞蝗-葉01
腎葉山螞蝗-葉02.JPG
腎葉山螞蝗-葉02
腎葉山螞蝗-實00.JPG
腎葉山螞蝗-實00
腎葉山螞蝗-實01.JPG
腎葉山螞蝗-實01
腎葉山螞蝗-實02.JPG
腎葉山螞蝗-實02

中文名稱:

腎葉山螞蝗                                  更多腎葉山螞蝗

英文名稱:

Kidney-leaf Tickclover

學名:

Desmodium renifolium (L.) Schindler
Hedysarum renifolium L.

科名:

豆科(Leguminosea)山螞蝗屬(Desmodium)

別名:

葉山螞蝗,腎葉山綠豆(海南植物誌)、圓節山螞蝗(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蝙蝠草腰只草(台灣),馬蹄金

原產地:

廣泛分佈於亞洲熱帶地區,包括印度、爪哇、馬來西亞、中南半島及中國大陸南部,並展伸至澳大利亞。

分佈:

台灣,僅見於南部地,高雄及鵝鸞鼻一帶有採集紀錄。
用途: 1.藥用:全年可採。採全草,鮮用或曬乾用。效用:全草有解熱,利尿,和血,解毒之效。治感冒發熱肝炎腎臟炎,尿毒症,尿道炎,小便不利,淋疾
莖: 匍匐性小灌木,莖細長,長 20~60 公分,具有多數分枝,小枝線形,光滑無毛。

葉:

葉單生、互生,橫向的腎形或長卵形,長 1~1.5 公分,寬 2~3 公分,先端鈍圓,基部截斷狀,近似革質,表面光滑無毛,背面散生白色毛茸;托葉無或不明顯緣毛狀,早落性。

花:

花數枚,頂生或腋生,頂生有時呈伸長的總狀花序,腋生則多呈叢生狀,花序軸多光滑無毛,花梗多 2~4 枚叢生,授粉時長0.2~0.3 公分,果實時長 0.4~0.5 公分;苞片小,線形,花萼光滑或近似無毛,中部以上分裂為 5 裂片,上位 2 枚幾乎完全合生;花冠白色,長 0.4~0.5 公分,旗瓣闊圓形,近似無爪,長 0.4~0.5 公分,龍骨瓣與翼瓣幾等長,有細長爪;雄蕊 10 枚。
實: 莢果在花萼以上部份無梗,長略彎曲,長 0.8~3.2 公分,寬 0.2~0.25 公分,有網狀脈紋,上有薄而乳頭狀突起的毛茸;上縫線直線形,下縫線在關節處略向內凹,關節最多不超過 6 枚,長約 0.15~0.4 公分;關節能各自分離,但不裂開;種子橢圓形。花、果期 8~11 月。

特性:

腎葉山螞蝗為豆科山螞蝗屬多年生匍匐性草本,高 30~50 公分。莖很細弱,具縱條紋;多分枝,孅細,通常無毛。葉單片、互生,葉柄細長,托葉披針形,葉片腎狀扁圓形或圓扇形,,長 1~2 公分,寬 2~3 公分,基部廣心形或闊圓形,先端鈍圓形、平截或微凹入。花序頂生呈總狀花序,花序稀疏;腋生者呈叢生狀;花萼鑷合成鐘形;蝶形花冠白色;雄蕊 10 枚,2 體,長 0.32~0.42 公分;雌蕊長約 0.5 公分,花柱彎曲,子房小刀形,柱頭點狀。莢果狹長圓形,長 2~3 公分,寬 0.25~0.4 公分,腹縫線直或稍縊縮,背縫線深隘縮或稍縊縮,有莢節 2~5,莢節近方形至半圓形,初時有小柔毛,後漸變無毛,具網脈。花期夏季,果期夏秋間。更多腎葉山螞蝗
‧更多資料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409037130 腎葉山螞蝗
應紹舜 台灣高等植物彩色圖誌 第二卷(增訂一版) 2
腎葉山螞蝗
p303
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上冊 0803腎葉山螞蝗 p402 國立編譯館主編
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5)-85
腎葉山螞蝗 P98   台北南天書局
中國植物誌 第 41 卷 035 頁 PDF 腎葉山螞
https://baike.baidu.com/item/腎葉山螞  腎葉山螞

‧拍攝地點 百草谷中寮園區(1091029)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