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

大蒜00.JPG
大蒜00
大蒜09.JPG
大蒜09
大蒜24.JPG
大蒜24
大蒜-假莖橫切2.JPG
大蒜-假莖橫切2
大蒜27.JPG
大蒜27
大蒜28.JPG
大蒜28
大蒜34.JPG
大蒜34
大蒜-橫切面02.JPG
大蒜-橫切面02
大蒜-蒜頭11.JPG
大蒜-蒜頭11
大蒜-蒜頭06.JPG
大蒜-蒜頭06
大蒜-蒜頭02.JPG
大蒜-蒜頭02
大蒜-葉鞘0.JPG
大蒜-葉鞘0
大蒜-葉背1.JPG
大蒜-葉背1
大蒜-葉正1.JPG
大蒜-葉正1
大蒜-橫切面04.JPG
大蒜-橫切面04
大蒜-鱗莖縱00.JPG
大蒜-鱗莖縱00
大蒜-鱗莖縱04.JPG
大蒜-鱗莖縱04

大蒜-蒜苔2
大蒜-鱗莖-鬚08.JPG
大蒜-鱗莖-鬚08
大蒜-鱗莖-鬚12.JPG
大蒜-鱗莖-鬚12
大蒜-鱗莖-鬚14.JPG
大蒜-鱗莖-鬚14

‧中文名稱:

大蒜                                                       更多大蒜
‧英文名稱: Giant Garlic,Sand Leek,Spanish Garlic,Wild Rocambole

‧學名:

Allium scorodoprasum L. var. viviparum Regel.
Allium sativum L.(蒜-中國植物誌)

‧科名:

百合科(Liliaceae)蔥屬(Allium)

‧別名:

蒜、葫、胡蒜、麝香草、蒜仔蒜苔(蒜芎)蒜薹(蒜芎)蒜頭、大豆蒜、珠芽小蒜、胎生小蒜、大蒜花青蒜
‧原產地: 亞洲中西部,栽培歷史已逾兩千年,在漢朝由張騫自西域引進中國。
‧分佈: 台灣各地均有分布。雲林、彰化、臺南等縣栽培最多。農民常會在秋季的田埂種植大蒜,待來年春季等大蒜老熟後,挖取蒜頭曬乾作為家庭調味品用。
‧用途: 1. 食用大蒜是日常飲食生活中,重要的蔬菜及調味品;幼苗稱蒜苗,花苞稱蒜苔,植株稱青蒜,鱗莖稱蒜頭,都可供食用,尤其青蒜和蒜頭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 2. 藥用:性味:全草:辛。效用:鱗莖:健胃,整腸,袪痰,消腫,利尿,驅蟲,滅菌。治腸內寄生蟲,細菌疾患,霍亂,傷寒,痢疾,流行性感冒,消化不良,便瀉水腫,肺結核,百日咳,癌症等;外用治輪癬,皮膚絲狀菌病,化膿性傷口。
‧莖: 鱗莖球形或圓錐形,徑 3~6 公分,由 6~10 個肉質瓣狀小鱗莖緊密排列組成,外包灰白色或淡紫紅色乾膜質鱗皮。

‧葉:

葉數片,基生,實心,扁平,線狀披針形,灰綠色,長達 50 公分,寬 2~2.5 公分,基部鞘狀。

‧花:

花莖直立,較葉長,高 55~100 公分,圓柱狀,苞片 1~3 枚,膜質,淺綠色;繖形花序頂生;花小,多數稠密,花間常雜有淡紅色珠芽,直徑 0.4~0.5 公分;花梗細長;花被片 6,粉紅色,橢圓狀披針形;雄蕊 6,白色,花絲基部擴大,合生,內輪花絲兩側有絲狀伸長齒;子房上位,淡綠白色,長圓狀卵形;雌蕊 1,3 心皮,3 室。
‧果實: 果實為蒴果,1 室開裂;種子黑色。

‧特性:

多年生草本,全株具特異蒜臭氣。鱗莖球狀至扁球狀,通常由多數肉質、瓣狀的小鱗莖緊密地排列而成,外面被數層白色至帶紫色的膜質鱗莖外皮。葉寬條形至條狀披針形,扁平,先端長漸尖,比花葶短,寬可達 2.5 公分。花葶實心,圓柱狀,高可達 60 公分,中部以下被葉鞘;總苞具長 7~20公分 的長喙,早落;繖形花序密具珠芽,間有數花;小花梗纖細;小苞片大,卵形,膜質,具短尖;花常為淡紅色;花被片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 0.3~0.4 公分,內輪的較短;花絲比花被片短,基部合生並與花被片貼生,內輪的基部擴大,擴大部分每側各具 1 齒,齒端成長絲狀,長超過花被片,外輪的錐形;子房球狀;花柱不伸出花被外。花期 7 月。台灣一般在 8~9 月以麟莖下種,隔年清明節前(3~4 月)採收。市場品則為不開花的品系為大宗。各地均有栽培。幼株(青蒜)當調味蔬菜,成熟麟莖則純粹當調香料。

‧更多資料: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610002101
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下冊 2871山蒜 國立編譯館主編(參考)
中國植物誌 第 14 卷 268 頁 PDF
https://baike.baidu.com/item//13211721
https://baike.baidu.com/item//159179
http://zh.wikipedia.org/wiki/蒜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92年10月123頁

‧拍攝地點: 后里鄉公館村尾社莊冬季的田地中(1000227)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