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石櫟

大武石櫟05.JPG
大武石櫟05
大武石櫟12.JPG
大武石櫟12
大武石櫟-莖01.JPG
大武石櫟-莖01
大武石櫟13.JPG
大武石櫟13
大武石櫟-莖04.JPG
大武石櫟-莖04
大武石櫟-葉00.JPG
大武石櫟-葉00


盲蛛02 

大武石櫟-葉08.JPG
大武石櫟-葉08
大武石櫟-葉09.JPG
大武石櫟-葉09
大武石櫟-葉12.JPG
大武石櫟-葉12
大武石櫟-花序1.jpg
大武石櫟-花序1
大武石櫟-葉13.JPG
大武石櫟-葉13
大武石櫟-葉1.jpg
大武石櫟-葉1
大武石櫟-葉2.jpg
大武石櫟-葉2
大武石櫟-實09.JPG
大武石櫟-實09
大武石櫟-實1.jpg
大武石櫟-實1
大武石櫟-葉15.JPG
大武石櫟-葉15
大武石櫟-乾葉01.JPG
大武石櫟-乾葉01
大武石櫟-殼斗00.JPG
大武石櫟-殼斗00
大武石櫟-殼斗02.JPG
大武石櫟-殼斗02
大武石櫟-實2.jpg
大武石櫟-實2
‧中文名稱: 大武石櫟                                    更多大武石櫟
‧英文名稱: Tawu Tanoak
‧學名: Pasania chiaratuangensis (Liao) Liao
Lithocarpus chiaratuangensis (Liao) Liao
Lithocarpus kawakamii (Hayata) Hayata var. chiaratuangensis Liao
Pasania chiaratuangensis (J. C. Liao) J. C. Liao
Lithocarpus chiaratuangensis (J. C. Liao) J. C. Liao
Lithocarpus harlandii (Hance) Rehd.(港柯)
‧科名: 殼斗科(Fagaceae)柯屬(Pasania)
‧別名: 大武石櫟,大武柯,大武猴櫟,加拉段柯,港柯,東南石櫟
‧原產地: 產中國大陸江西南部、廣東、香港、九龍、廣西南部、海南及台灣。生於海拔 400~700 公尺山地常綠闊葉林中。
‧分佈: 台灣,分佈於台東新化、大武、尚武及壽卡等海拔 350~600 公尺的闊葉林內,最早發現地點為大武及加拉段第 41、43 林班, 從大武姑子崙大約 9 公里左右。通常與長尾栲(Castanopsis cuspidata (Thunb.) Schottky var. carlesii (Hemsl.) Yamaz.)、小葉樟(Cinnamomum brevipedunculatum C. E. Chang)、大武新木薑子(Neolitsea daibuensis Kamikoti)、華河瓊楠(Beilschmiedia tsangii Merr. )、短尾葉石櫟(Pasania harlandii (Hance)、台灣栲(Castanopsis formosana (Skan) Hayata)及黃杞(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 Wall.) 等植物混生在一起。常和竹柏(Podocarpus nagi)、短葉羅漢松(P. macrophyllus var. maki) 、 烏心石舅(Magnolia kachirachirai)、 銳脈木薑子(Litsea acutivena Hayata)、灰背櫟 (Cyclobalanopsis hypophaea)烏來柯(Limlia uraiana)、浸水營石櫟(Pasania shinsuiensis)、 錐果櫟(Cyclobalanopsis longinux var. Kuoi)、 捲斗櫟(Cyclobalanopsis pachyloma) 、 紫背錐果櫟(C. longinux var. lativiolaceifolia) 、 山漆(Rhus succedanea) 、 黃杞(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等形成群團。(Flora of Taiwan) 東部大武一帶低海拔地區。
‧用途: 1.樹形亦優美,可供栽植為庭園樹種。2.木材用途:木質部的管孔在擴大鏡下甚明顯,寬木射線窄而密接,年輪不明顯,木材淡黃白色,質稍堅實,不耐腐,多作農具材,屬白椆類。蓄積量少,未見開發利用。3.堅果之種仁可食,無澀味。
‧莖: 常綠喬木,高約 18 公尺,胸徑 50 公分,樹皮灰褐色,略粗糙,樹高約10公尺的樹皮厚 0.8~1.0 公分,內皮淡紅褐色,聚合射線多而密,刀刃狀明顯突出;新生枝紫褐色,乾後暗褐黑色,有縱溝稜,枝、葉及芽鱗均無毛。

‧葉:

葉硬革質,披針形,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長 7~18 公分,寬 3~6 公分,稀較小或更大,頂部常彎向一側的短或長尾狀尖,基部狹或漸狹楔尖,常兩側稍不對稱且沿葉柄下延,稀急尖或近於圓,葉邊緣在上段有波浪狀鈍裂齒,稀全緣,中脈在葉面近於平坦或微凸起,側脈每邊 8~13 條,支脈隱約可見,葉背有細圓片狀薄的蠟鱗層;葉柄長 2~3 公分。

‧花:

花序著生當年生枝的頂部,花序軸被微柔毛;雄圓錐花序由多個穗狀花序組成;雌花每 3 朵一簇或全為單花散生於花序軸上,花柱 3 或 2 枚,長約 0.05 公分。花期 5~6 月。
‧果實: 殼斗淺碗狀,寬 1.4~2.0 公分,高 0.6~1.0 公分,基部常稍伸長呈極短的柄狀,小苞片鱗片狀,三角形或四邊菱形,中央及邊緣稍呈肋狀隆起,覆瓦狀排列,被微柔毛;堅果長圓錐形或寬橢圓形,高 2.2~2.8 公分,寬 1.6~2.2 公分,頂部圓或鈍,稀為寬圓錐形,果壁厚 0.15~0.2 公分,底部果臍深達 0.4 公分,口徑 0.9~1.2 公分。果次年 9~10 月成熟。

‧特性:

常綠中、小喬木。葉長橢圓形至披針形,長 5.5~10.5 公分,寬 1.5~4 公分,先端漸尖,前半部圓鋸齒緣或鋸齒緣,稀波狀緣,下表面光滑。雌花常 3 朵簇生。殼斗皿形,高 0.6~0.8 公分,徑約 1.6 公分,鱗片闊三角形,鱗片外面被毛;堅果卵形至扁球形,長 1.7~1.8 公分。花期 5~6 月,果次年 9~10 月成熟。產於海南及廣東北部的葉全緣,嫩葉支脈較明顯,成長葉支脈幾不可見。
‧更多資料: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306007010 加拉段柯
楊智凱 等 編著 櫟足之地-臺灣的殼斗科植物 大武石櫟 p120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林奐慶 臺灣橡實家族圖鑑 加拉段石櫟 p190 城邦文化
應紹舜 臺灣高等植物彩色圖誌 第三卷 15.小西氏石櫟 p257 民850315出版(待辯證)
廖日京 台灣殼斗科植物之學名訂正 1.加拉段柯 P 115 
中國植物誌 第 22 卷 193 頁  PDF   港柯
https://baike.baidu.com/item/港柯/2545731 港柯 

‧拍攝地點: 台東縣達仁鄉山豬窟休閒農業區(1070930);中寮百草谷(1100409-花)

回首頁